初刊于1637年(明崇禎十年)的《天工開物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(nóng)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生產(chǎn)的綜合性著作,在國際上被稱為“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”。這樣一部偉大著作曾在中國消失了近300年,而它的重新面世得力于一位江蘇泰州人的傾力相助,他就是中國地質(zhì)事業(yè)的奠基人、地質(zhì)學家丁文江。 1911年5月,丁文江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(yè)后乘船回國。為掌握祖國的第一手地質(zhì)資料,他改變經(jīng)香港到上海的航程,提前從越南北部港口登岸,再由陸路進入中國西南地區(qū),考察當?shù)氐刭|(zhì)民情。他沿途用指南針步測草圖,用氣壓表測高度,對西南地區(qū)的地理地質(zhì)情況進行了初步了解。丁文江著有《游記二種》,具體記述了此番行程,感慨貴州“人無三兩銀”“地無三里平”,而云南卻有鹽井、銅礦和錫礦。 首次野外考察使丁文江對西南產(chǎn)生了濃烈的探索情結。1914年他再赴云南,先后對個舊的錫礦、宣威的煤礦、滇東北東川銅礦以及金沙江進行了考察??疾熘?,他到昆明圖書館查閱史籍,從《云南通志》上看到了有關采礦煉銅方法的記述,這種轉載于《天工開物》的方法簡單明晰,科學可行,引起丁文江極大興趣,決定閱讀《天工開物》。 返回北京后,丁文江搜尋了各大圖書館和古舊書店,同時問詢了眾多藏書家,均一無所獲。由于清朝大興文字獄,書商為了讓《天工開物》能夠印行,不得不刪去書中“崇禎”“我朝”等字樣,還對某些內(nèi)容也作了刪減。但百密一疏,印行的《天工開物》中仍有“北虜”等字樣。乾隆時期編纂《四庫全書》時,不但不收錄《天工開物》,還將其列為禁書?!短旃ら_物》遭到禁毀,以至一部科學巨著就此在世人眼中消失。 尋找《天工開物》成了丁文江的一樁心事。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從章鴻釗處得了一個可靠的消息。章鴻釗與丁文江私交甚密,同為中國地質(zhì)學的奠基人。章鴻釗說他曾在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看到過這本書。丁文江便托請朋友在日本抄錄,但一年多后仍然沒有消息。1922年,丁文江喬遷天津。與國內(nèi)古物家羅叔韞先生言及《天工開物》,羅叔韞說,他有這本書,可以借給丁文江閱讀,這一段曲折經(jīng)歷被記錄于《重印〈天工開物〉始末記》中。作為20世紀早期的社會活動家、收藏家,羅叔韞曾尋找《天工開物》30多年。 20世紀初,羅叔韞在日本一家古籍書店發(fā)現(xiàn)了它,便用許多古錢幣換回這部書。這部書在國內(nèi)遭禁,但在日本和歐洲頗有影響。1771年,日本菅生堂以明末時的刻本為底本翻刻刊行,保留了原著原貌。 丁文江借閱《天工開物》后決定在國內(nèi)翻印這本書,他找到著名出版家張元濟,共同商定以拍攝原圖制版、排校鉛字的方式印刷。丁文江記,“傳即成,就正于叔韞先生,復承先生之命,以付印事商諸張菊生(張元濟)先生。因原刻附有和文,不宜攝影,乃另抄副本排印,加以句讀,而書其始末于首,后生末學與有榮焉。”但由于日本菅生堂翻刻的這本《天工開物》出現(xiàn)殘缺和謬誤需要糾正被擱置。1926年,章鴻釗又從日本購得一部殘缺不全的《天工開物》,用于校訂羅叔韞的那部,但丁文江因公務繁重,沒有能夠迅速完成校勘,重印工作一度擱置。 1928年,在天津的丁文江得知藏書家陶湘也準備重印《天工開物》,便聯(lián)合陶湘以日本菅生堂刻本為底本,實施重印之事。由于菅生堂本附圖粗劣簡略,已失明代刻本之真,所以根據(jù)清代《圖書集成》中所引用的附圖臨摹,盡量接近原貌,其中部分內(nèi)容按照兩淮、四川等地的《鹽法志》校正。 1929年,20世紀第一個新版《天工開物》石印本刊行,丁文江作跋,羅叔韞題寫書名,眾人的心愿就此完成。從1914年到1929年,丁文江努力了整整15年,一部科學巨著在沉寂近300年后終于重見天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