嫩綠芭蕉、紅楓搖曳,在喧囂城市的中央有這樣一座小院,書香靜謐。10月22日,文學愛好者們來到“楊苡書屋”,感受閱讀的樂趣與力量,走進充滿書香的城市一隅。 這座充滿書香的小院坐落于鼓樓區(qū)二條巷二號新村小區(qū),是著名翻譯家楊苡先生的舊居,她曾譯著長篇小說《呼嘯山莊》《永遠不會落的太陽》《俄羅斯性格》等,其中《呼嘯山莊》這個譯名由她首創(chuàng)。 1919年出生于天津的楊苡,原名楊靜如,父親楊毓璋是民國時期天津中國銀行首任行長。楊苡畢業(yè)于西南聯(lián)大外文系,曾任職南京師范學院外語系。她是第一個將艾米莉·勃朗特的《WUTHERING HEIGHTS》以《呼嘯山莊》之名介紹給中國讀者的翻譯家。據了解,《呼嘯山莊》一書的中文譯名是楊苡先生在雨天的靈感閃現,比之梁實秋先生的《咆哮山莊》,更符合中國文化之語境。 少女時代的楊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楊苡的多位親人也是文化圈的卓越人士,堪稱傳奇。她的哥哥楊憲益有“譯界泰斗”美譽,其與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譯全本《紅樓夢》、全本《儒林外史》等多部中國歷史名著,在國外皆獲得好評,產生了廣泛影響。楊苡的姐姐楊敏如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,姐夫羅沛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。楊苡的丈夫趙瑞蕻是詩人,也是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發(fā)起人之一,培養(yǎng)了我國第一批該學科碩士研究生,亦是翻譯名著《紅與黑》的第一人。他晚年用深情的筆追憶自己在西南聯(lián)大求學經歷,在《離亂弦歌憶舊游》中書寫抗戰(zhàn)時期,學者、學子艱難跋涉到西南邊陲,抱著“抗戰(zhàn)必勝”的信念繼續(xù)辦學,中國文化的血脈在烽火硝煙中得以保存的故事。趙瑞蕻系當年西南聯(lián)大外文系學生,在西南聯(lián)大所接受的教育,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。 楊苡(1919年—2023年) 20世紀90年代攝于南京。選自《一百年,許多人,許多事:楊苡口述自傳》 2023年1月27日晚,103歲的翻譯家楊苡,在“世界文學之都”南京,走完了她傳奇而精彩的一生。 楊苡先生去世后將這處房產捐贈給南京市作家協(xié)會。根據楊苡遺愿以及房屋實際情況,南京市作家協(xié)會將該處房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設計改造,打造成為“楊苡書屋”。 “楊苡書屋”作為南京這座世界“文學之都”的“文學+”特色空間之一,鼓樓區(qū)將這里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,持續(xù)開展“小而美”的文學交流活動。 在參加完南京市文聯(lián)舉辦的書法講座后,文學愛好者們漫步到書屋,繼續(xù)參加由鼓樓區(qū)云南路社區(qū)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的“以文會友,點亮金秋”楊苡書屋金秋閱讀活動。 步入小屋,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的老照片,記錄著楊苡先生生命中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時刻。文學愛好者們駐足觀看,仿佛看到了在那個烽火年代里勇于追尋自由與夢想的少女的身影。 “人生值得一過,活著就是勝利”,大家在觀看過紀錄片后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,心有所向,何懼道阻且長,讓楊苡勝利的是她的生命力與韌性。楊苡先生曾說過“時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,她的人生就是時代本身”。通過紀錄片,樂觀、單純的楊苡仿佛就站在大家面前。朱阿姨感慨道“沒想到這里是楊老師的書屋,更沒想到她這般的堅韌不拔。”隨后大家圍坐在一起,閱讀分享了《呼嘯山莊》中的一些經典片段,共同探討人生感悟,小書屋中書香滿滿。 在這個充滿書香和溫情的午后,大家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,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寧靜和放松。在未來,楊苡書屋還會迎來更多的訪客,更多人會在這里感受閱讀的力量,以文化人,讓“小而美”的文學活動辦得“長而遠”。 |